张登友,张登友的博客,张登友的网站——
由来
在2020年了,有很多能够发布文章的地方,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等很好的传媒平台,为什么我还要自己搭建服务器,自己建设网站,再来发布自己的文章呢?为什么我不选择容易维护和运营的成熟平台,而是选择了十年前就开始走向小众的个人博客呢?一方面是自己喜欢折腾,一方面是自己喜欢一个干净的写作以及展现环境,现代APP以及网站几乎都充斥着各种广告,强迫症受不了这些,而一些小众平台,就怕哪一天倒闭,使自己多年的积累瞬间消失……..种种原因,首先从互联网的诞生写起吧!
万维网的诞生
万维网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亦作 WWW 或 Web,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
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来源:维基百科-万维网
说到万维网的诞生,就不得不说道一个人:Tim Berners-Lee。他是万维网之父,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的发明者,以及 2016 年图灵奖的获得者。Tim Berners-Lee 于 1989 年在欧洲原子研究组织(CERN)发明了万维网,但是他并没有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1993 年 4 月 30 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同年,世界上第一个图形界面浏览器 Mosiac(网景浏览器 Netscape 的前身)发布。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万维网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协议。
1994年 Tim Berners-Lee 来到麻省理工,领导创建了万维网联盟(W3C)。由于万维网协议(如 HTML)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导致不同版本协议的兼容性很容易出问题。W3C 就是一个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万维网核心原则、协议和组件的半自治非政府组织。
在 Tim Berners-Lee 最早的构想中,万维网并不仅仅是一个文本文档的互联网络,也是一个知识的互联网络,这也是现在人工智能的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的原型。Tim Berners-Lee 将万维网构想成一个全人类共建共享的知识库,一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知识财富。这也是 Tim Berners-Lee 不为万维网申请专利的原因之一,同时促进了互联网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非共享)
来源:百度百科-互联网精神
当代流行的万维网平台
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当代万维网已经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互联网厂商们也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与知识产权,比如其中的代表——知乎。
知乎(又称逼乎)
知乎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崇尚理性思维的大型社区,也是最重视用户知识产权的社区之一。那我为什么建立个人博客而不是直接在知乎上写东西呢?
我太菜了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我太菜了,哈哈哈。知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各种大佬无数,各种年入百万什么的,显然我与他们显得格格不入,其次鱼龙混杂,营销号和自媒体遍地都是,我自然竞争不过那些专业团队。博客这种东西,写出来更多的是给自己看的。
点赞的功能
不管是 QQ 空间还是微博知乎,都有点赞的功能。
我不喜欢点赞的功能,因为我觉得当我的某篇文章有可能被别人点赞时,对这篇文章进行评价的主体就由我自己转变成为了其他人。因为点赞的人多而开心因为没有人点赞而伤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而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内容契合度不高
我搭建博客的主要目的只是想找个地方记录点东西,吐吐槽,写写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学到的比较有用的东西,等等。主要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些比较容易忘记的,但又偶尔会用到的东西,比如公式啊,服务器环境部署啊,代码撰写这一类的,不是经常用到,但是有时候想起来要用,去谷歌。百度再找就很麻烦,所以就打算自己写一个博客,把自己觉得好的文章&教程&资源写下来,一方面加深自己的印象,一方面如果忘了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访问来找。
在知乎(逼乎)上发自己学习的记录显然也是不合适的,知乎上全都是年薪几百万的程序员,他们是不可能想看这种东西的。发在 CSDN 或者博客园上倒是合适,但我自己对这些网站又实在是无感,自定义性很差,又有各种广告,对于一个颜狗来说,这些都是很致命的。
各种APP限制
我不喜欢安装各种 APP,现在的APP商业化很成熟,各种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后面会讲到)层出不穷,使用手机时也是如此。而且现在的各种网站已经开始半强制、强制安装APP向APP引流,这都是利益驱使,毕竟现在广告的利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开放的互联网精神。
知乎的权利
我开头就说了,知乎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重视用户知识产权的社区之一。
知乎用户协议-知识产权-第一条
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用户可授权第三方以任何方式使用,不需要得到知乎的同意。
知乎用户协议-知识产权-第二条
知乎上可由多人参与编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问题及补充说明、答案总结、话题描述、话题结构,所有参与编辑者均同意,相关知识产权归知乎所有。
来源:知乎用户协议-知识产权
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来说,知乎用户生产的提问等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知乎所有,用户回答等内容的著作权归用户所有,写的很清楚。但后面还有一条这样的条款:
知乎用户协议-知识产权-第四条
为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用户将其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授予知乎免费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使用许可,知乎有权将该内容用于知乎各种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上,包括但不限于网站以及发表的应用或其他互联网产品。
来源:知乎用户协议-知识产权
也就是说知乎有权将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内容无偿用于知乎的所有产品上。
目前来看也就是知乎会把内容搬到知乎日报等知乎相关的产品上。其实也无可厚非,就是感觉怪怪的,这样的说法应该有不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吧。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不好说了。
隐私
这其实几乎是全世界互联网厂商绕不开的东西,每家互联网厂商都在或多或少地收集必要或不必要的用户个人隐私信息。
知乎用户协议-个人隐私-节选
同时,为了运营和改善知乎的技术与服务,知乎将可能会自行收集使用或向第三方提供用户的非个人隐私信息,这将有助于知乎向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来源:知乎用户协议-个人隐私
不过搭建个人博客就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微信公众号
阿里和腾讯纷纷竖起高高的墙,将各种爬虫和搜索引擎挡在了淘宝网和公众号的外面。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坏处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几乎从没读过公众号的文章。所以我自然也不会考虑把我的博文发在公众号上。
不过有一说一,如果要进行内容运营的话,知乎和公众号倒是非常好的去处。
数据孤岛爆发,长尾效应失效
2019 年 1 月 19 日,Tim Berners-Lee 出席了 2019 年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并发表了演讲。他指出,互联网已经丧失了最初的精神,数据孤岛爆发,长尾效应失效。现在很多大型社交网站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甚至决定了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甚至怎么投出自己的选票。
数据孤岛
其实,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数据孤岛。尽管每个人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产生着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我们产生的数据却并不属于我们,这些数据被掌握在 Google、Facebook、腾讯、百度这些大公司手里,以至于这些数据之间无法形成关联,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
2017年底,腾讯禁止了包括网易云音乐在内的一些音乐平台分享内容到 QQ 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就是数据孤岛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在本文的含义是:在一个市场中,少部分大企业占据着很大的市场,其他的一些中小企业占据着各个细分市场,而这些小的细分市场的总和仍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甚至超过了大企业占据的市场。
长尾效应可以用一张图片形象地说明:
从上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少数几个大企业占据着前面红色部分的市场,很多中小企业分食后面蓝色部分的细分市场。理论上曲线可以无限靠近 X 轴,细分市场的总和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参考链接:
在其他传统行业,垄断现象会比较严重,垄断企业会不断吞并中小企业,使得细分市场的份额逐渐减少,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而曾经的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长尾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细分市场非常繁荣。Tim Berners-Lee 认为,像 Google 这样的大型公司的出现,加剧了互联网行业长尾效应的失效以及互联网行业内互联网精神的沦丧(比如脸疼的 Not do evil 的 Google)。
拒绝投喂,主动筛选
前文说到,现在很多大型社交网站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甚至决定了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甚至怎么投出自己的选票。由于国内有较为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这样的行为在国内并不算常见,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推荐算法。
原本推荐算法比较理想的作用应该是实现对优质资源的初步筛选,但由于厂商追求通过用户流量带动广告受益,致使推荐算法的作用变成了牢牢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甚至不惜通过心理学原理让用户沉迷于刷手机。推荐算法的另一大危害是使用户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用户只会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己关注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全部”的错误感觉(即信息茧房)。
所以我认为,拒绝一味接受被动推送的信息,主动获取信息与知识,拥有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应该是现代人应该拥有的良好习惯之一。而写博客和关注别人的博客,是培养这一习惯的方法之一。
关于近年来的隐私问题
近几年的隐私问题在新闻上已经报道很多次了,为什么这些APP厂商都是这样在监管下依旧很嚣张呢?其实如果只看这些其实并不知道他们获取个人隐私有什么用,但是在我做了信息流之后,我就明白了。获取隐私,其实就是把每个人的详细信息都收集起来,放入自己一个流量池,在你平时打字,说话(前段时间的监听,貌似前段时间出了个不用麦克风就能录音的,计步用的那个加速度传感器,好像是叫这个名字),点击行为,都会给你打上一个标签,数据化、标签化你这个人,这也就是各种APP的收集数据的阶段,为后面推送各种广告做出铺垫。如下图(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当然,近期小米系统的隐私保护这个功能我觉得还是挺值得点赞的,完美解决了不给权限不给用,开了权限被监视这个问题,这个东西对于用户来说是个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资本家而言,无异阻断财路,收集信息不精准会导致人群定向不精准,广告主转化效果不好会停止资金投入,造成这一类互联网企业的恶性循环,稍微了解下就会知道,他几乎是在与全行业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