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理论


张登友,张登友的博客,张登友的网站——

有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来找他求教,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 第二个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个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尽管第三个其实并没有摘到严格标准上的最大的麦穗,但是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这就是号称能让每个人受益终身的择偶准则——“麦田理论”了。 其实这个故事中的那片麦田,和我们每个人的感情境遇很像。第一个弟子,一开始就急着把他认为最大的麦穗摘下来,可是走了没几步就开始后悔。 这就像是经验不足的人恋爱一样,在没有任何经验加持,因为一个人的某项特质,就快速爱上对方。可当真正在一起之后,却发现,你们根本不适合,对方也根本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而第二个弟子的做法,就有点像是拥有了一两段感情经验,但由于结果不大理想,并且自身条件又不错的人。 他们的心里建立起许多条件,不断的对比所遇到的人,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好的。而忽略了自身价值的评估和相处的重要性,所以始终找不到最合适的那个人。 而今天我们说到的这个问题,其实就像是在这两种情况结合的一种轮回,有些人终其一生,在麦穗田里不断寻找着她所认为的最大的麦穗。 当他向前走,很轻易就会发现一个他认为大的麦穗,可是没走两步,却发现自己原先摘的那个不如现在眼前的这个大,于是不停的扔掉再摘,扔掉再摘,到头来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这种就像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当你看到一个新的对象,看到他身上的某项特质,你就会觉得他是你理想的那个人,所以就会有种想要抛下现任去追求那个完美的人的想法。 但殊不知,相处之后,这个完美的人身上总会发现自己不喜欢的点。人都有多面,就像是有魅力的人,会让你没有安全感,而有安全感的人又容易让你觉得无趣。 到头来你会发现,欲望和完美,其实就像是一个黑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而第三位弟子的做法,其实就比较聪明了,他把麦田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收集信息,去了解大中小的;第二个部分,去认证他之前的判断是否正确;第三个部分,他就依照前两段所建立的标准,去寻找最大的麦穗。 虽然最后他得到的麦穗,绝非真正意义上这片麦田里最大的,但他却已经心满意足。 这就像是我们深入的跟一个人相处,去拓展资源,你先跟别人相处了解,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适合你的,什么样的人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很多时候,感情不只需要感性的判断,还需要理性的把控。你要清楚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麦穗,有的只是互相尊重跟包容。人都有私心的,只是看双方愿意付出多少代价,维持这段爱情。 完美的人,你这一生可能会遇见很多,但真正适合你的,一定是那个愿意跟你长久磨合的人。 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无法承受的伤痛,应该是当一个人,抛下手中的麦穗,去摘下他认为更大的麦穗后,认真的比对,才发现,原来扔掉的才是最大的,但遗憾的是那个麦穗已经被别人所拥有了。

可能看到这里,有些人会说,我身上又不存在这种情况,这个麦田理论,好像跟我关系不大呢。 你错了。因为麦田理论还蕴含着一个大前题,那就是:无论你现在拥有选择的困扰与否,你都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让自己处于选择方。 因为如果今天你连自己的高价值都做不到,那么你自然也就不会拥有选择权。而是变成了你所向往的对象眼里,麦田里最普通的一颗麦穗,只能呆呆的被人挑选,并且还很大程度入不了眼。 你是被选择的那个人,还是选择的那个人,自身的价值感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你必须确保你的异性资源的充足性,因为这样你才能更加有效的去寻找你合适的对象。 否则你面前连麦田都不存在,又谈什么摘麦穗呢?

麦穗理论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这里的三个弟子,第一个代表了这个社会上的闪婚一族,遇到一个觉得合适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结婚,然而结婚后会发现对方其实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侣,于是闪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闪离”,结果很悲剧。第二个弟子属于挑剔的心态,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总是挑来捡去,结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对比较行的都错过了。而最后一个弟子是一个比较明白的心态,他知道自己的伴侣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许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适合的,这就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很多人总说,自己的缘分没有到,其实不然,只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而已。 这也是博弈论的一种。


文章作者: 张登友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登友 !
  目录